自從收到《讓教育更明亮》(常生龍 著 長江文藝出版社),這本書便一直跟隨我,隨時閱讀,隨后記錄。一個月時間,書讓我翻爛了,也寫下滿滿的文字。18年的教育生涯,一直處于模糊狀態,對教育的片面理解,對教學諸多誤解。讀完,我深吸一口氣,似乎看到了教育的曙光,讓心靈更加通透,教育一定要先想明白,才能做得清楚,否則我們便容易閉門造車,以“愛”的名義傷害孩子。這本書從四個方面點亮了我的教育認知。
激活教育目的
教育的目的是激發和引導學生走向自我發展之路。讓孩子成為他自己,但現實卻讓孩子成為大人心中的樣子,不給機會讓孩子們體悟人生,體驗生活。大多數孩子都不知道自己是誰?將去哪里?常生龍從六個角度闡述我們的教育目的,我覺得養成良好的習慣尤為重要,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才會有良好的學習習慣,會生活才會學習。班級孩子最讓我無法忍受的不良習慣就是內務整理不好,比如用過的東西不知道放回原處,不預習、不復習等等。孩子有良好習慣,才會管理好自己的生活和學習。
我們的教育指向是讓孩子學會生活,孩子從一出生就在學習,如何獲得生活的經驗,更好地創造自己的人生。如今的學習已經成了系統化的知識傳動帶,灌輸給學生的是應試的套裝知識,現實的教育是知識與生活脫節,學校與社會割裂,當下與未來失聯。教育的目的是讓教育生活化,構筑生活的教育環境,滿足學生的內在需求,而不是做一些毫無意義的枯燥乏味的題。給孩子一些空間,讓他尋求自己渴望的學問,做他感興趣的事情,發展他的天賦潛能。讓他知道自己該如何生活和成長。激活教育的真正目的,我們才可以重新找到教育的出路,讓學生感受生活的魅力,體悟成長的喜悅,對未來充滿期待。
立足育人規律
陶行知說:“人像樹木一樣,要使他們盡量長上去,不能勉強都長得一樣高,應當是:立腳點上求平等,于出頭處謀自由。”現實的教育恰好相反,我們忽略育人規律和成長過程,強調和關注學生成績。常生龍以專業角度剖析學生成長規律,從心理學原理、生命節奏、學段特點、學習原理、教學規律、相信孩子幾個方面闡述教育要立足育人規律,通過知識載體,達到立德樹人這一任務。我們的教學也是從教到學的轉化,在教學過程中向學生傳導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。
書中提到兒童的生活節奏感和兒童的程序性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。成人心情焦慮、情緒不穩極易影響孩子內在的秩序和節奏,造成孩子的不安全感和精神不集中。班級一個孩子,平日學習很努力,表現也不錯,唯獨考試時情緒焦躁,了解之后才知道,他擔心考不好,會惹來父母的“混合雙打”,最害怕回家,他們的心情好一點還可以,怎么都行,如果不好,孩子可就倒霉了。還有孩子的節假日,本應該需要心理和情緒上的調適,但各種培訓班排得滿滿的,讓孩子無法喘息。
本來游戲是孩子學習的最佳方式,快樂是我們給孩子最好的人生禮物,可是孩子的童年被我們的“教育”剝奪,我們設計的活動考慮更多的是有意義,而不是有意思。還記得當年我與孩子開墾荒地,種上我們心儀的作物,每天侍弄得樂此不疲,當時很多人反對,有人說耽誤孩子學習,有人說我們不務正業,但是我始終堅持讓孩子們在成長中有所體悟和感受, 給他們向上、向善的力量,讓他們看到自身所蘊含的巨大能量。幾年過去,孩子們沒因為我的多余活動而誤了學業,反而給他們今后人生埋下了幸福的種子,讓他們有了精致的自我感受力,從而走得更遠,飛得更高。
重尋家庭責任
“每個孩子都有很強的學習力,兒童階段是孩子學習欲望、生長欲望最為高漲的階段,孩子不加選擇地吸收環境中的一切。”給孩子們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特別重要,而家長的生活方式和情緒態度也在潛移默化地對孩子進行教育。有時家長忽略了自己在孩子面前的榜樣作用。孩子就是家長的一面鏡子,當發現孩子的不良習慣,作為家長就要反觀自己,哪些方面做得不好。有些家長動不動就把教育責任推卸給老師,卻在無形中放棄了自己的教育責任。我們除了給孩子提供有序、溫暖的成長環境,更要騰出時間陪護孩子一起成長。
作為家長,我們到底要給孩子們什么教育呢?教給孩子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,“積極”的方向會給孩子帶來美好的人生,不去抱怨,相信孩子有能力做好自己。我在家訪中聽到最多的是給孩子貼各種負面標簽,我們家孩子懦弱、無能、笨、不認真等等。這些標簽帶給孩子的是不自信的成長,他的人生會越來越迷茫。我和女兒一起看日本電影《墊底辣妹》,被影片中的媽媽所感動,不管遇見什么,媽媽總是給孩子積極的方向,有了這份樂觀力量,孩子才不會被困難打倒,才有戰勝自我的勇氣。幫助孩子來辨別自己的各種情緒,管理好自己的情緒,才能正確認識自我。作為家長要認真對待孩子的言行,講原則地處理孩子成長的各種小問題,這樣才是為孩子的未來積累財富,才會讓他在社會中成為優秀的人。
整合教育資源
書中說:“教育要善于關注社會和居民百姓的需求,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開放學校的各種資源給老百姓共享。學校也要善于利用家長的資源,社區的資源,各種社會機構、社會組織等的資源,為學校創設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機會,讓學生體會到知識的實際應用,更加深刻地理解學習的價值和意義。”目前我們的教育以批量生產為主要方式,以競爭為主要手段,以升學為主要目的,常常犧牲學生的身心健康,教師的教學個性和學生的學習個性抹平在統一標準里。
簡化的教育觀、狹隘的教育理念讓孩子的成長世界只在一間教室里,除了各種刷題看不到別的風景,這對孩子們來說是可悲的。我們的教育目的是為了讓孩子看到更廣域的世界,接觸更優秀的人,作為一名教師有責任給孩子們提供更好的平臺與外界接觸,給他們創造更多機會與更多人進行技術交換。身邊豐富的資源都可以作為教育的課程,讓孩子們參與社會,讓社會對接學校。教育一定是社會、學校、家庭的合力。
我們的學校將走向哪里?我們的課堂該變成什么樣?我們的教學該以何種方式呈現?辦適合孩子的教育一定有相匹配的教育觀和科學的教育理念,作者用這本書讓教育更加明亮,曾經模糊的教育觀已經越來越清晰,就像作者所說:“我們已經走得太遠,以至于忘記了為什么出發。有必要提醒自己要回歸到教育本源,從原點出發思考我們的教育,去尋求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,來完成我們的教育大業。”
(作者單位:吉林公主嶺市秦家屯鎮第二中學)
ALLCOPYRIGHT2010 安陽教育信息網版權所有 地址:安陽市文峰中路
郵編:455000
安陽市教育教研信息中心主辦
豫ICP備1201424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