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主頁 > 資訊中心 > 教育時評 > 外媒時評 > 文章內容

搜狐教育:人文教育跟不上 我們就會缺少“精神免疫力”

來源:搜狐教育 作者:搜狐教育 發布時間:2022-04-22 是否公開:公開 審核人:王利軍

  

     在不久前召開的2016年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,哈佛大學校長德魯·吉爾平·福斯特接受媒體采訪時說:“教育的目的,并不是要訓練學生為了某種單一工作而努力,或者一畢業就找到工作。”他認為,人文教育非常重要,其目的“是要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、創意以及自省能力。而這種思維和能力,在各種經濟、社會和環境的變遷中都將持續。”
    福斯特校長的這番話,強調了對大學生進行人文教育的重要性。筆者認為,人文教育不僅大學要抓,中小學也應當抓好,不僅要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、創意以及自省能力,更為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民族精神。
   原華中科技大學校長楊叔子院士1982年在美國一所大學訪問期間,有幾個華人教授對他說:內地教育有一個缺陷,內地留學生ABC很好,XYZ很好,也懂得美元英鎊,就是不太了解長城、黃河,也不太了解文天祥、史可法,一點也不知道《史記》、《四書》、《資治通鑒》。請問,這種學生畢業出來后,能為中國服務嗎?能為中華民族服務嗎?
   這段話說得十分形象,問得也非常精彩。“ABC”很好,是說英語學得很好;“XYZ”很好,是說數學等專業知識不差;“懂美元英鎊”,是說這些學生有經濟頭腦;“不太了解長城、黃河,《史記》、《四書》等”,是說他們不了解中國的地理,不了解中國的歷史和文化。這樣的人,即使畢業后在美國能找到一份賺錢的工作,他們也不會為自己的國家和民族服務。
   這絕對不是杞人憂天,改革開放以來,我們有不少人才流失到海外。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?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,如物質待遇、科研條件,等等,但更為重要的是,他們缺乏基本的人文素養。這些人與蔡元培、陶行知、錢學森、鄧稼先等老一輩教育家和科學家相比,缺乏愛國情懷和民族精神。他們那一代知識分子都曾接受過中國傳統的私塾教育,都讀過《論語》,背過《四書五經》,受過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,成年后他們都曾到國外留學。然而,當國家需要他們的時候,他們毅然放棄國外優厚的待遇和條件,回國參加建設。他們心里裝的是國家民族的未來,這受益于青少年時期文化經典的滋養。
    有人說“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,而在文化傳統的傳承”,這句話非常準確地概括了中小學生學習經典的作用。素質教育不僅要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,更要通過對本民族歷史、文化的學習,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,增強他們精神免疫力。當下,中小學仍把歷史、地理等學科當作副科,英語在高考中仍占居重要分量,長期這樣下去,學生還有多少時間去閱讀經典?他們的人文精神從何而來?
   ?。ㄗ髡咄鯛I,蒲公英評論獨立評論員,文章第33次入選“銳評”欄目。此為蒲公英評論網站首發作品,轉載請務必標注來源,違者必究。)

市直學校發稿統計

  • 暫無

縣區發稿統計

  • 北關區(30)
  • 湯陰縣(11)/li>
  • 林州市(10)
  • 殷都區(9)
  • 安陽縣(7)
  • 滑縣(7)
  • 文峰區(6)
  • 龍安區(5)
  • 開發區(1)
  • 內黃縣(1)

ALLCOPYRIGHT2010 安陽教育信息網版權所有 地址:安陽市文峰中路
郵編:455000
安陽市教育教研信息中心主辦
豫ICP備12014249

亚洲中文字幕久久久一区